此次連假花蓮行唯一造訪記錄的南華車站,對多數人而言,應該連聽都沒聽過,實際上這個車站也廢站多年,早在1994年就已經停止營運,閒置至今。而我與這個車站的緣分,是起自於10數年前與朋友臨時起意的花東車站全記錄之旅,那時這車站其實已經處於廢站狀態,且站前站內都堆置雜物,乏人管理。
然而前兩年透過新聞報導,知道當地社區營造協會跟台鐵商借車站用地,進行整理布置,那時就有想再來看看,只是中間縱使到花蓮,也是有其他行程,就這麼延宕至今。
驅車來到車站,站前偌大的空地任君停放,很方便,但也真的有些淒涼,不過看得出來,車站周遭整潔了許多。
主站房目前門窗緊閉,而站房上方本應有站名標示,如金也空無一物,猶記得10數年前來拍攝,那時車站名為「干城」,但干城字樣下方隱隱可以看到「南華」字形,原來這處車站早在1916年(日本大正5年)就啟用,那時名為「初音停車場」,後來國民政府在1960年依據車站所屬行政區,更名為南華車站,其後在1989年又因應車站位在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,再更名為干城車站,當然這中間站房也歷經改建,早非日據時期的樣貌,至於現在大家又稱它為南華車站,要用導航機找尋時,可別輸入錯誤喔。
車站前也做了布置。
不知是哪位藝術創作者的巧手,利用機車排氣管與鋼筋加上其他素材,製作出這些宛若白鶴一般的藝品。
面對站房的左側有廁所,不過廁所內卻又鎖門,只能讓男性方便,女性就很不方便,所以到車站想要廁所的女性,要請妳到對面的派出所借用了。
走到車站後方,可以看到剪票口直接用水泥封閉了。
而這處出站口則維護得還不錯。
站方後方的正面照。
而鐵道相較於站房更高,只是現在都用柵欄圍起,無法從車站穿越鐵軌到月台了。
站後有一段木棧道,可惜應該是年久失修吧,有一大塊腐朽破爛。
從這角度所看到的車站後方,大體上仍維持得很乾淨,雖然免不了有一些雜物,但比起昔日,真的好太多了。
而社區營造協會的成績,就在站房兩側明顯展現,包括照片中這處「能高越嶺步道起點」的碑。
以及原來應該是車站人員取用工具的庫房,還有另一處廁所周邊,都整理得井然有序。
至於庫房外牆這「叫無人」,讓我們莞爾一笑。
轉向車站另一側前,先隔著欄杆拍一下月台,由於很早就廢站,所以這邊還維持著直接從月台側上階梯的方式去等車,而先前我們也曾踏上月台拍往來的列車,可惜現在被隔絕了。
車站旁的公園占地也算遼闊。
而在站房另一側,則有更大面積的鐵道公園,布置得更有心。
或許因為這處算偏僻,無論當地政府或是台鐵都沒有大肆開發的打算,所以車站用地內看見許多老樹,相當有氣勢的存在啊!
而這一側的鐵道公園面積甚大,甚至在邊界設置一處觀景台涼亭。
從車站這邊要先踏上鐵軌枕木製作的階梯,才能跨越石塊矮牆的段差。
進涼亭後,可以看到供人歇腳的大理石桌椅,但其中一張椅子被推倒了。
可能溼氣重,加上維護不足,涼亭角落長了不少青苔。
一如前言,這處應該是觀景亭,因為站在涼亭內,就能拍下吉安一號道路(省九丙)往鯉魚潭、台東的地下道,以及位在其上方的鐵道。
吉安鄉標的。
由於當天用手機竟然無法查詢台鐵東部車班車次時間,結果看到列車通過,根本來不及好好構圖,只能趕緊匆匆拍下。
目前只在花蓮、台東區間奔馳的白鐵車輛光華號,可惜快門設定不及,只能捕捉到模糊的身影。
走文至此,其實心中也頗感唏噓,面對鐵道運輸電氣化,以及政府政策的決定,加上公路交通便利帶來鐵路客量大幅減少等多重因素,未來花東間的車站將會有很大的改變,或許從旅客角度來看,火車變快,車站變大,設施變好,完全都是正面影響,值得讚許,不過對於熱愛拍攝火車、鐵道的我來說,高架化讓火車與民眾的距離越來越遠,未來真的要唱「火車快飛」了,那些伴隨鐵道一旁的風景也很難與火車同存畫面,讓人甚感遺憾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