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20603-069  


昨天走了一趟植物園,除了拍荷,也順便到國家歷史博物館裡,欣賞二樓的兩個攝影展「光影歲月-庶民台灣」「凝視 對望」。前者是從1920年代起至1990年代間,台灣攝影家所記錄的台灣本地庶民生活作品,後者則是台灣攝影家曾敏雄先生工作室的年輕一輩學生之創作,但範圍則為侷限在台灣本地。


我與老婆將兩個展都閱覽完畢,從作品量來說,前者較多,後者較少,所以就參觀時間來看,前者理應較長,後者自然較短,我們也確實是這樣分配,但更深一層分析,我們針對單張作品所停留的時間,一樣是前者較長,後者較短,換言之,「光影歲月-庶民台灣」的作品更讓我們願意花時間駐足欣賞。


要藉此凸顯不同世代的攝影技巧差異?錯!只是經過這次觀展,我更確認了我街頭攝影面向與方式。


20120525-015  


為何「光影歲月-庶民台灣」會讓我們駐足?因為透過這些作品,我們看到時代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所留下的痕跡,那在每個不同年代戮力拍攝的攝影家們,並非在創造自己的歷史,或刻意拉開與其他攝影家的不同,而是盡心盡性的將他們當時所見的庶民生活記錄下來,縱使構圖簡略,光影平淡,卻敲動了我們心中那名叫記憶的鐘聲。


但「凝視 對望」則充滿攝影者自己的心境呈現,多數作品若沒有文字,則無法窺知作品想要傳遞的訊息,而縱使有了文字,那影像本身並未將這時代的地域性訊息留存,換言之,單純是攝影者自身的心情,所以若把時間軸拉長,30年後再來看同一幅作品,除了攝影者自身以外,無人知道此影像拍攝的年代,其實就算知道也不具備意義,因為看不見「年代」。


我並非否定目前主流上,攝影者個性化創造影像的手法,我自己也這麼處理,但我一直希望在自己創作的影像中,能將「時代」保存,多年後回頭檢視,我會在照片裡看見屬於2010年代的台灣,或者是建築,或者是人文,或者是生活中一個角落裡的陳設(但希望這樣的陳設也能傳遞出此時代中某個城市的特色)。


20120503-029  


當然,我距離前輩們的眼光仍相當遙遠,但我是這樣追求,期盼有一天,我的照片有顯示台灣某個年代的意義,縱使在創作藝術領域默默無名,但我所要的本來就不是名利,而是自己持續做有意義的事情。


而昨日觀展後,信念更堅,我將繼續在街頭拍下所見的台灣時代,那無關榮譽獎賞,而是對自己的承諾。


20120407-100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夢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